背景與計畫意義
自 2019 年 10 月起至 2021 年 3 月,朱唯廉醫師所領導的 WeMED 生技研究團隊,成功獲得國家科學委員會(現為科技部)「育苗計畫」補助。該計畫主要支持具備高創新潛力的研發團隊,協助其從早期技術驗證逐步邁向市場應用,是國內提升科研創新與轉譯能力的重要資助機制。
為何能脫穎而出
在眾多申請中,朱醫師團隊的專案因其醫療器材創新性、臨床需求導向,及技術轉化可行性高,成功獲得資助。專案核心聚焦於交鎖式髓內釘遠端螺孔定位技術的提升,解決醫師在手術中面對的定位困難與輻射暴露問題,凸顯實作價值與應用廣度。
補助資金的投入方向
這筆育苗資金主要被用於以下三個重點領域:
技術驗證與雛型開發 團隊利用該資源進行初步雛型設計、工程測試與模擬臨床流程演練,驗證 iMET 裝置的定位精準度與穩定性。
相關法規與安全測試 包括醫電安全、生物相容性與產品風險評估等檢驗,為後續商品化和國內外認證打下堅實基礎。
學術與產業交流 團隊得以參與醫療科技交流論壇,發表期刊論文與專案計畫報告,提升學術能見度與產業連結潛力。
成果與影響
這次育苗計畫的補助對團隊產生了深遠效益,強化了 WeMED 在醫療器材創新領域的技術底蘊與研發能量。經由雛型開發、測試與優化後,該技術陸續進入國際與國內認證流程,包括美國 FDA 510(k) 與後續衛福部上市核可,展現出由研發資源到市場落地的完整創新歷程。
補助本身也象徵著政府對醫療創新的重視,對於 WeMED 類似早期研發型團隊而言,是一股強而有力的支持,也為日後的資金整合、學界-產界合作與技術轉譯奠定了基礎。
展望未來
回首這兩年育苗補助的保障,朱唯廉醫師表示:「這段資金支援的時期,是我們從構想走向具體實作的關鍵階段。我們得以有條不紊地驗證技術、提升產品成熟度,也為後續達成 FDA 認證與國內上市設定里程碑。」
預期未來該創新醫材不僅可廣泛應用於骨科手術,也具備推展至其他微創導引技術的可能性。WeMED 團隊將繼續在臨床需求與技術創新之間堅守,為台灣醫療科技帶來更多可看見的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