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項政府基金助力,iMET 定位裝置成功推進

William Chu
William Chu
多項政府基金助力,iMET 定位裝置成功推進

髓內腔內照明定位裝置(iMET) 是一項具有臨床變革潛力的創新醫療技術,專為解決骨科手術中定位困難與視野不足等問題而設計。這款裝置利用內部導光技術,使醫師在不依賴動態 X 光透視的情況下,仍可準確鎖定髓內釘的遠端螺孔,進一步提升手術的安全性與成功率。

iMET 不僅在技術層面展現了創新,更是一項由台灣本土團隊發起,歷經多項政府計畫資助、實驗驗證與商業推動,最終成功走向市場的代表性成果。以下將逐一說明這項技術背後所受到的國家級支持與制度性推進。


一、國家科學委員會(NSC)——連續四年深耕技術底蘊

✅ NSC 99-2321-B-010-013

作為技術研發的起點,此專案聚焦於「骨內照明定位」的技術概念建構與基礎理論模型,為後續裝置開發打下關鍵科學基礎。

✅ NSC 100-2321-B-010-023

進入裝置雛型開發期,團隊進行工程設計、機構整合與小型化優化,並透過實體模擬測試,取得一系列初步成果。

✅ NSC 101-2321-B-010-033

該年度計畫重點為系統化優化與臨床應用模擬,評估裝置可行性,並針對未來商品化進行製程與法規準備。

✅ 育苗計畫 NSC 102-2622-B-010-005

為促進學研成果進入市場,國科會核准育苗計畫,提供新台幣 640 萬元專項資助,支援技術轉移、專利申請、法規佈局與初步商業模式規劃,開啟了 iMET 的產業化之路。


二、台北市政府——地方創新創業生態鏈的堅實支撐

✅ 105S0051 專案

為建立 iMET 作為創新創業標的的法規合法性與市場信賴基礎,團隊透過此計畫完成創業計畫書審查、產品查驗登記申請與商業評估報告撰寫,確立團隊正式法人身份。

✅ 108R0020 專案

此計畫延續支持創業階段推進,強調「實用導向」與「商品成熟度」,支援產品改良、操作模擬驗證、使用者回饋優化與市場推廣策略的設計,為最終商業落地鋪路。


從研發走向臨床:一條扎實的創新之路

iMET 的成功推出並非一蹴可幾,而是仰賴科研、法規、市場與臨床多方整合的結果。從 NSC 的連續專案支持到地方政府的創業鼓勵,這項技術展現出台灣公私協力推動醫材創新的模式典範。

在未來,iMET 預計將擴大其應用範圍,除原有骨折修復手術外,亦有望導入至脊椎固定、骨腫瘤清除等高風險手術情境,進一步放大其臨床價值。

這不僅是一個設備的故事,更是一條「從技術概念走向市場化應用」的台灣醫療創新範例,值得作為醫材新創團隊的借鏡與學習樣本。